|
|
 |
|
凡能疏解肌表,促使發汗,解除表證的藥物稱為解表藥。
解表藥大多具有辛味,辛能發散,可促使病人汗出,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,表證得以解除,即《內經》所說:“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”的意思。解表藥有溫性和涼性之分,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。該類藥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,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。
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叫解表劑。
本類方藥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。癥見:惡寒發熱,頭身痛,脈浮;蛴糜谡钔覆粫郴蝻L濕痛有表證者。
臨床上,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,風寒者宜辛溫解表;風熱者宜辛涼解表。此外,若表證兼氣、血、陰、陽之不足,還須結合補益方藥使用,以扶正祛邪,使正勝邪卻。故解表藥分為辛溫解表、辛涼解表,扶正解表三類。
應用解表方藥注意事項:
1.該類藥多具辛散之性,故不宜久煎,以免藥性耗散、功效減低。
2.服用解表藥后宜避風寒。如外感風寒之表證,增加衣被以利汗出。
3.解表發汗,以微汗出為度,以免大汗傷陰耗氣。應中病即止,勿久服之。
4.陽虛自汗、陰虛盜汗、瘡瘍久潰、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,若需要,加用扶正之品,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。
附:解表藥的藥理作用參考 |
|
 |
柴葛解肌湯 |
【成份】 柴胡6克,干葛9克,甘草3克,黃芩6克,羌活3克,白芷3克,芍藥6克,桔梗3克。
|
【主治】 外感風寒,郁而化熱證。惡寒漸輕,身熱增盛,無汗頭痛,目疼鼻干,心煩不眠,咽干耳聾,眼眶痛,舌苔薄黃,脈浮微洪。(本方常用于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牙齦炎、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,邪郁化熱者。)
|
|
|
蔥豉桔梗湯 |
【成份】 鮮蔥白10克,苦桔梗5克,淡豆豉15克,焦山梔9克,薄荷葉5克,連翹6克,甘草3克,鮮淡竹葉12克。
|
【主治】 風溫初期。證見頭痛身熱,微寒無汗,或有汗不多,咳嗽咽干,心煩口渴,舌尖紅赤,苔薄白,脈浮數的患者。
|
|
|
九味羌活湯 |
【成份】 羌活9克,防風9克,蒼術9克,細辛3克,川芎6克,白芷6克,生地6克,黃芩6克,甘草6克。
|
【主治】 外感風寒濕邪,內有蘊熱證。惡寒發熱,無汗,頭痛項強,肢體酸楚疼痛,口苦微渴,舌苔白或微黃,脈浮。(本方常用于感冒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偏頭痛、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,兼有里熱者。)
|
|
|
加味香蘇散 |
【成份】 紫蘇葉5克,陳皮4克,香附4克,甘草炙2.5克,荊芥3克,秦艽3克,防風3克,蔓荊子3克,川芎1.5克,生姜三片。
|
【主治】 外感風寒,兼有氣滯證。頭痛項強,鼻塞流涕,身體疼痛,發熱惡寒或惡風,無汗,胸脘痞悶,苔薄白,脈浮。
|
|
|
桑菊飲 |
【成份】 桑葉9克、菊花9克、杏仁9克、連翹9克、薄荷6克(后下)、桔梗9克、甘草6克、蘆根30克。
|
【主治】 風溫初起。癥見咳嗽、發熱不重、口微渴、苔薄白、脈浮數。
|
|
|
銀翹散 |
【成份】 銀花9克、連翹9克、苦桔梗6克、薄荷6克、竹葉4克、生甘草5克、荊芥穗5克、淡豆豉5克、牛蒡子9克、蘆根30克。
|
【主治】 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。發熱無汗,或有汗不暢,微惡風寒,頭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。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