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外感風邪
1. 治則:疏風活血。
2. 處方:曲池、血海;風寒加風門、風熱加大椎。
3. 方義:曲池,手陽明之合,大腸與肺相表里,故可泄風清熱;血海屬脾經,可理血活血,和營通絡,風去血活,風團自消,此二穴相配治癮疹有殊效。如屬風寒,膀胱經之風門,祛風散寒;如為風熱,配諸陽之會大椎,泄熱達邪。
4. 治法:風門用艾卷雀啄法灸之,余穴均用瀉法。中強刺激持續運針1 分鐘~2 分鐘,留針。
5. 古方輯錄
《千金翼方·卷十七》:“風熱赤疹癢,搔之逐手作瘡方!姆ǎ阂砸粭l艾蒿長者,以兩手極意尋之著壁,立兩手并蒿竿拓著壁伸十指,當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,令蒿竿斷,即上灸十指,差,于后重發,更依法灸,永差”。
《針灸資生經·第七》:“肩髃,治熱風癮疹”!扒,治刺風癮疹”。
《神應經·小兒門》:“熱風癮疹:肩髃、曲池、曲澤、環跳、合谷、涌泉”。
《針灸集成·熱風癮疹》:“熱風癮疹:曲池、曲澤、合谷、列缺、肺俞、魚際、神門、內關”。
(二) 腸胃濕熱
1. 治則:清熱化濕,通腑消疹。
2. 處方:三陰交、足三里、內關、曲池。
3. 方義:三陰交乃脾經之穴,脾胃相表里,針之健脾化濕通胃腑;足三里與曲池分別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,兩穴配合,外可泄熱于表,內可利濕于下;,內關通于陰維而別走少陽三焦,用以疏氣機,平嘔逆。
4. 治法:內關穴、三陰交穴平補平瀉,余穴采用瀉法。
5. 古方輯錄
《神灸經綸·卷四》:“癮疹、曲池、陽溪、天井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