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風熱化火
1. 治則:清血熱,祛風毒。
2. 處方、太陽、合谷、阿是穴;毒熱內攻加委中、百會。
3. 方義:太陽為經外奇穴,善疏風而清血中之熱;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,陽明經上達面部,“頭面合谷收”,刺之泄熱止痛;阿是穴系病灶所在,用叩刺之法祛血毒,通郁阻。如毒熱內攻,加“血郄”委中涼血解毒,百會醒腦寧神。
4. 治法:委中以三棱針瀉血;阿是穴用梅花針中等強度反復叩刺;太陽穴刺后,擠去毒血,余穴均用瀉法。
5.古方輯錄
《外科證治全書·卷五》:“凡赤游、丹毒……法用細瓷器打碎,取有鋒芒者一塊,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,用線縛定,兩手指輕撮箸尾,令瓷鋒正對患處,約懸寸許,再用重箸一根,頻擊箸頭,令毒血遇刺即出,毒氣自退”。
(二) 濕熱蘊結
1. 治則:利濕熱,通郁滯。
2. 處方:曲池、足三里、阿是穴;濕熱下注加委中、陷谷、肝膽濕熱加期門、蠡溝。
3. 方義: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,“合治內府”,故可清腸熱,逐癰毒;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,亦能健脾化濕瀉熱毒;阿是穴,泄毒散結,疏通病所氣血。如為濕熱下注,加委中與胃經之輸陷谷,導邪外出;如為肝膽濕熱,加期門與肝經之絡蠡溝以疏肝膽經氣,利肝膽濕熱。
4. 治法:先取阿是穴,以三棱針或小眉刀在紅腫之處散刺出血,并拔罐;繼用針刺,宜導出向病所感傳的氣至針感,適當加強刺激強度,均用瀉法。
5.古方輯錄
《神應經·小兒門》:“赤游風:百會、委中”。
《針灸大成·卷九》:“渾身發紅丹:百會、曲池、三里、委中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