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1963年至1989年16篇臨床報道共384例用藥統計,治則雖有清熱、散寒、溫陽、滋陰、活血、通脈諸法,但用藥僅涉及108味,茲將其中用藥10例以上者列表如下:
應用頻度(例)
|
報道文獻(篇)
|
藥物
|
>350
|
16
|
當歸。
|
200~349
|
10~15
|
甘草、桂枝、丹參。
|
100~199
|
4~14
|
赤芍、紅花、川芎、雞血藤、牛膝、玄參、黃芪、附子、生地、白芍。
|
50~99
|
4~11
|
桃仁、鉤藤、威靈仙、桔梗、石決明、龍骨、牡蠣、代赭石、地龍、枳殼、柴胡、川楝子、天門冬、熟地、細辛、干姜、大棗、黨參、麻黃、銀花。
|
10~49
|
1~4
|
乳香、沒藥、紫貝齒、紫石英、磁石、青蒿、菖蒲、菊花、澤瀉、穿山甲、地鱉蟲、石斛、沙參、珍珠母、枸杞子、鹿角霜、肉桂、茵陳、絡石藤。
|
從上表分析,臨床治療無脈癥的藥物,以活血化瘀之藥物為首選,這是吻合本病大動脈炎之脈絡狹窄,后期形成疤痕固定之病理改變的。當歸幾為所有醫家采用。當歸一向作為養血、補血、和血、活血之要藥,在《湯液本草》中有“頭止血,身和血,梢破血”之說,故有些醫者在處方中均注明用歸尾。據實驗研究,當歸粉對大鼠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之斑塊病理過程,具有保護作用,也證實與本病之病理相吻。在桃紅四物湯對下肢血管阻力影響的實驗研究中亦表明當歸與紅花、川芎有明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也是取其活血化瘀之功。其次是黃芪、附子、桂枝、甘蕁等溫陽通脈之藥物,黃芪、附子、桂枝均具有強心作用,可增加心臟輸出量,從而緩解由于大動脈炎而導致血流量減少的病理,故能改善臨床肢麻肢涼及伏脈等癥,但從本病之病理改變上尚依賴于活血化瘀之品。至于甘草,是為炙甘草湯之主藥,《傷寒論》謂:“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!惫时静∮兄饔弥烁什轀游吨委煫@效的報道,但也有醫者投炙甘草湯無效,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桃紅四物湯取效的;認為炙甘草湯中太都為陰藥滋膩之品,對本病裨益較少,故甘草雖較多用,但主要均為調和諸藥之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