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質醇增多癥是由于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(主要是皮質醇)過多所致。于1932年由Cushing首先予以描述,故又稱為柯興氏綜合征。臨床特征為多血質外貌、滿月臉、向心性肥胖、皮膚紫紋、痤瘡、高血壓、骨質疏松等。導致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的原因,主要是垂體腺瘤,其次為腎上腺皮質腺瘤或癌腫,少數是腎上腺以外的腫瘤分泌異位ACTH,其中以肺癌居多。
皮質醇增多癥在中醫中無相應的病名,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,有人提出本病屬腎實證。有關腎實證,在古代醫籍中論述很少,其病機、治療均不多見,有些記載,符合本病的某些癥狀,但與本病不能完全等同,如孫思邈曰:“腎邪實則精血留滯而不通!眲⒑娱g曰:“腎實精不運!比~天士立“精瘀”一證。
現代首先以中藥治療皮質醇增多癥的報道見于1959年,運用龍膽瀉肝湯合平胃散加減治療本病。然而,在此后至80年代初的20多年中,用中藥治療本病僅見10例報道,此間,有用龍膽草為主治療本病的個案報道,并認為療效與龍膽草的關系最密切。對病因病機的討論,主要在腎實,此“實”乃指腎精壅聚過甚,精壅血瘀為病。近年日本學者連續使用激素制作“激素性瘀血”的病理模型,即源于此。80年代以后,治療方面以大承氣湯為主,并加入黃精、龍膽草等藥,經過多次的臨床重復驗證,確有很好的療效。
在獲取臨床療效的同時,實驗研究也逐步展開,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對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、嗜伊紅細胞直接計數及尿糖、血糖、葡萄糖耐量等檢查,認為中藥蕩滌實熱,破散氣血之結聚,調暢氣機對下丘腦——垂體——腎上腺系統起到較為緩慢的抑制和調節作用,其確切機理有待于進一步研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