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又稱阿狄森氏病,是由腎上腺皮質本身的病變所致,1855年首先由英國醫生Addison氏所描述。其主要病因是結核、癌瘤及特發性萎縮,在我國及日本主要是結核造成的腎上腺組織破壞,約占全部病例的68%。近年來由于結核感染之病例減少,本病的發生也相繼下降而較罕見;谀I上腺儲備能力很大,一般須待腎上腺組織破壞達到80%~90%以上時,臨床才出現明顯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癥狀,F代西醫尚缺乏特效療法。
中醫學對本病未見系統論述,但結合本病臨床表現,與中醫學中的“黑疸”、“黑癉”、“女勞疸”、“虛勞”等有類似之處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首先論述了黑色歸于腎的理論,并在《素問?痿論》中有“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”之病癥描述;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已定名為“黑疸”,其癥為“額上黑”,并指出“此為女勞得之”。嗣后,在《續名醫類案》中有“滿面皆黑色”的病案介紹。清代張仲華《愛廬醫案》中之黑疸病案,其癥見“肌膚舌質盡黑,手指膚間俱黯”,不僅有“額上黑”,而且有舌黑、指黑,更酷似阿狄森氏病。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,也從外感六淫,邪氣久羈而向元陽不足、命門火衰轉化。從腎論治成為治療本病之大法。
運用中醫藥治療阿狄森氏病,首次報道見于1956年,同年以甘草流浸膏或甘草粉治療阿狄森氏病的就有4篇。此后,陸續有按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施治或針灸治療的臨床報告出現,包括集中觀察達35例的臨床資料,還提出了氣血兩虛,肝腎陰虛,脾腎陽虛的三型分證的辨證方案,也有將本病作為疑難病案進行討論分析,強調本病與腎及命門的關系,且認為病屬虛勞,表明中醫理論對本病的認識正在進一步深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