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針灸
①體針
取穴:主穴:經渠、血海、尺澤、三陰交、陽陵泉、上巨虛、下巨虛。配穴:熱毒加太溪、復溜、魚際、列缺;血瘀加列缺、膈俞;氣血雙虛加列缺、魚際;腎虛加膻中、陰谷、太溪、膈俞。
操作:雙側均取,以常用穴為主,據癥加配穴。寒濕用溫針行補法,每日2次,每次40分鐘,同時灸太淵。血瘀用平補平瀉手法,每日2次,每次15分鐘。熱毒用提插瀉法,每日3次,每次20分鐘。氣血雙虛用補法,每日1次,每次60分鐘。腎虛用補法,每日1次,每次60分鐘。
療效:應用本法治療77例脈管炎患者,臨床治愈52例,顯效13例,好轉8例,無效4例,總有效率為94.8%。
②艾灸
取穴:主穴:分三組 a.氣海、中脘、膻中、陽池、足三里、沖陽、太溪、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;b.魄戶、神堂、膈俞、膈關、筑賓;c.環跳、陽陵泉、委中、承山、昆侖。
操作:第一組穴位每穴灸3壯;第二組穴每穴灸2壯;第三組穴針刺,得氣后不留針。隔日1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療效:共治療8例(早期2例、中期6例),臨床治愈5例(早期2例,中期3例),好轉3例。隨訪2年,5例治愈者均未復發。
(2)單方驗方
①惚木散
處方:惚木。
用法:煎服每次用量30~50克,碾粉沖服,每次5~10克,每日2~3次。
加減:熱毒偏勝加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;血瘀偏重加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丹參;寒凝加桂枝、細辛、干姜;體虛加黃芪、黨參、當歸、熟地。
療效:治療14例患者,臨床痊愈9例,好轉3例,無效2例。
②白花丹參制劑
組成:白花丹參。
用法:a.用白花丹參人白酒浸泡,去渣服酒,每服20~30毫升,重者可服50毫升,每日3次。b用白花丹參30~60克煎服,每日2~3次。c用白花丹參制成注射劑,每次2~4毫升,肌注,每日1~2次。
療效:共治療147例,治愈33例,顯效70例,好轉32例,無效12例,總有效率為91.8%。臨床顯示酒劑效果比煎劑、針劑好。
③貓骨散
組成:a.生貓骨1具,連頭尾,燒灰存性,研細為末。b.貓肉500克,黃芪60克,苡仁60克。c.黃芪60克,當歸15克,川芎10克,生地30克,玄參20克,細辛3克,龜版20克,鱉甲20克,蟹灰3克,烏梢蛇30克,銀花炭30克,黃柏20克,地丁30克,牛膝20克,蒼術10克。
用法:貓骨散沖服,每次1.5克,每日3次。貓肉煨黃芪、苡仁,燉爛熟,服食貓肉。中藥煎劑每日1劑,分早晚2次煎服。
③中藥麻醉療法
藥液:中麻Ⅰ號、中麻Ⅱ號,或東莨菪堿注射液。
用法:中麻Ⅰ號5毫升或中麻Ⅱ號3毫升,每次配用氯丙嗪12.5~25毫克,肌注、靜注或靜脈點滴均可。每日1次或隔1~2日1次,連續5~6次后可休息3~5天再進行。一般疼痛消失后可停。
療效:治療Ⅱ期重癥脈管炎30例,顯效20例,好轉6例,無效4例,總有效率為86.7%。認為此法止痛優于杜冷丁,使皮溫上升,行走延長,下垂腫脹消退,創面愈合加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