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音性耳聾,是指聽覺障礙或聽力減退的一種疾病。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蝸、聽神經和聽中樞的病變,使傳入內耳的聲波不能感受而致,尤其是暴聾者,病勢急驟,可于片刻內達全聾,病變亦往往為不可逆性。近年來患病率似有上升趨勢,因此,如 何積極尋找致聾原因以防止耳聾發生,及時有效地控制耳聾病變的發展;希冀保存較佳聽力,仍是目前耳科學中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。
耳聾之病名最早見于馬王堆出土的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亦多有論述,并已把耳聾之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,還提及多種耳聾的針刺辨治。嗣后,歷代醫家多有發揮。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《諸病源候論》中認為耳聾雖有外感、內傷之別,但無不與腎虛有關,指出無論何因,皆“損傷腎藏而精脫”。宋代嚴用和在《濟生方·耳論治》中補充了七情所傷之因。金元之后,認識更趨深入。如朱丹溪從“熱”立論,張景岳則以“閉”立論,把耳聾分為火閉、氣閉、邪閉、竅閉、虛閉五種。從不同角度闡述和補充了耳聾的脈因證治。在治療上,歷代醫家根據各自臨床經驗,用方遣藥有所側重。如徐春甫從“虛”論治,喻昌主從“痰”論治,王清任則多從“瘀”論治,從而豐富了耳聾的病因病機學說及辨證論治內容,延至今日,仍具有較大的臨床借鑒意義。
近代中醫治療耳聾首先發端于針灸,早在1927年就有這方面的文章發表,并于5o年代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,曾兩次掀起以針灸為主治療耳聾病的熱潮。自70年代以來,中醫中藥治療耳聾亦取得可喜進展,在繼承古代傳統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現代發病特點,對病因病機,治法方藥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,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耳聾中醫病因病機學說。在治法上亦趨向系統化,有補腎法、解毒法、化瘀開竅法等。目前的辨證分型,雖未達到統一,但已漸趨向集中。在臨床實踐中,醫家們體會到耳聾為難治之病,非一方一法而能獲效,當運用傳統醫學中諸多療法,如針灸、氣功、按摩、單方驗方、食療等法綜合施治,特別是針灸療法,在耳聾的治療中有著獨特的作用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機理研究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。動物實驗證實了醛固酮是聯系“腎”與耳之間的一種物質基礎。通過測定,發現患者的血清鐵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,其中以腎虛者更為明顯,從而為臨床從腎論治及重用含鐵量很高的磁石提供了理論依據。同時發現六味地黃丸具有調節內耳感受器細胞的自身代謝,增強內耳的防御能力,可防止鏈霉素對“腎”與“耳”的損害。其次,針灸治療耳聾機制探討也發現,可能是通過內耳血管滲透性的增強,改善聽覺末梢營養,使未完全損害部分得以恢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