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是指起源于乳腺導管上皮及乳腺小葉的惡性腫瘤,是全世界女性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。在世界范圍內,西方一些發達國家,如北美和大部分歐洲國家,為女性乳腺癌的高發區,最高的發病率見于夏威夷的白人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白人,發病率高達80/10萬,而在日本發病率僅為12/10萬。在同一國家中,白人的發病率高于黑人。最低的發病率見于非洲和亞洲的人群,為10~15/10萬。在美國的華人和日本人,其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雖然沒有自人那樣高,但己比新加坡的華人及日本國內的人高出3倍。中國屬于乳腺癌低發區,但近年來其發病率正逐年上升,且城市高于農村,沿海地區高于內地。上海、北京、天津及沿海地區是中國乳腺癌的高發地區。尤以上海為最高,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。
傳統醫學對乳腺癌的最早描述見于晉·葛洪《肘后備急方》,記載了乳腺癌局部堅硬如石的臨床表現。傳統醫學對乳腺癌的治療已積有比較豐富的經驗,除藥物療法外,還有針灸、氣功、藥膳等療法,且方法筒便、適用性廣,不良反應少,在改善癥狀、減少放療及化療的不良反應、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優勢。
乳腺癌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。在中國傳統醫學中,中醫學稱之為“乳石癰”、“乳巖”、“炻乳”、“乳癌”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