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斑性肢痛癥是一種少見的肢端血管擴張性疾病。本病最容易侵犯肢體的遠側端,尤其是下肢,其特征為發作性疼痛、皮膚血管充血和皮膚溫度增高。其發病機理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末梢血管功能失調,導致血管過度擴張,局部充血所致。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,但患者極為痛苦,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根據紅斑性肢痛癥的臨床表現,可歸于中醫的“痹癥”、“腳板痛”、“手足痛”等范疇,尤與“血痹針目類似。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即有“血痹”的記載!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》云:“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于膚者為痹!敝赋隽吮静〔∫虿C與正虛邪襲,寒凝經脈有關。宋代《圣濟總錄》記載的“悉皆疼痛或晝靜夜發,痛徹骨髓,謂之歷節風也!币差H與本病相近似。明代《普濟方》對本病的病名及病因有較深刻的論述。至清代,對本病的癥狀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。如《馮氏錦囊秘錄》云:“婦人腳十指,如熱油者,此由營衛氣虛,濕毒之氣流注經絡,……下攻腳則腳痛,其腳指如焚!薄动冡t大全·奇病部》記載曰:“人腳板色紅如火,不可落地!辈⑻岢鲇渺罨饻委。以上論述表明,古代醫家對本病已有一定的認識。
現代中醫對紅斑性肢痛癥治療的文章,最早見于1955年。50~60年代期間,臨床報道甚少,且以針灸治療為主,多取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的經穴。70年代相繼出現了刺血及耳電針等方法治療,療效比較好。80年代以后,在針灸治療本病獲得肯定療效的基礎上,辨證分型及專方治療報道增多,對病因病機的認識漸趨深入,所取藥物大多根據證情而分別選用涼血散瘀、清熱利濕、解毒和通絡止痛之品,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。從已有資料分析,無論用中藥還是針灸治療,其有效率都在90%以上。
關于中醫治療本病的機理研究,近年通過微循環觀察發現,治療后患者的血液流態、管襻數目、清晰度、血流速度等和治療前相比,均有顯著差異,因而糾正微循環障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。也有醫者認為耳電針對本病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耳廓末梢感覺豐富,對痛覺敏感,當局部電刺激傳入中樞時,可起到鎮靜、安眠及對大腦的保護作用,從而調整植物神經中樞,改善植物神經功能。目前尚存在臨床觀察樣本數偏少,缺乏對照組的設立等問題,機理研究亦需進一步加強,以進一步提高中醫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