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節性紅斑,是一種發生于小腿的急性炎性皮下結節。本病好發于青年女性,以春秋季多見。其病因尚未明確;颊叨喟橛酗L濕病、結核病或白塞氏綜合征等病,病情反復發作,纏綿難愈,現代西醫學尚無特效療法。
中醫中無結節性紅斑這一病名,從臨床審證求因,一般歸屬于中醫風濕熱痹之范疇,為濕毒流注,或瘀血凝滯。對本病的專門名詞,因其結節如梅核,色紅漫腫,有診斷為“梅核丹”、“梅核火丹”者,也有診為“瓜藤纏”者。如《外科大成》載:“瓜藤纏生于足脛,結核數枚……屬足陽明經濕熱!边有診為“腿游風”者。這是根據《醫宗金鑒》之“腿游風,此證兩腿內外,忽生赤腫,形如堆云,舨熱疼痛”的癥狀描述而定的。也有將此歸屬于“痰核”范疇。綜觀上述各種命名,皆是從其局部病癥“結節”、“紅斑”立論,其中以“梅核丹”的命名較為確切,蓋結節似梅核,丹呈紅色,二相合拍。
中醫對本病的治療,在古醫案中雖有類似的記載,但因病名不統一,尚難斷言。以“結節性紅斑”立名予以中醫藥治療報道,首見于1958年,之后也有散在報道,均屬于個案,其治療措施尚不一致,各有見地,分別用雞鳴散、檳榔散、犀黃醒消丸、麻杏苡甘湯等藥。自70年代以后,中醫對本病的認識逐漸深化,在以往單純外感濕熱的基礎上提出了血瘀凝滯觀點。治療強調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并重,有的醫者還提出“結節紅斑湯”的相對固定處方。自80年代迄今,中醫治療本病側重在活血化瘀,有用《醫林改錯》黃芪赤風湯主治的,也有自擬“活血利濕湯”的。結合西醫對本病病理組織的認識,即主要是血管炎性改變,尤以深層靜脈血管管壁變厚、腫脹、變硬,甚至完全閉塞的改變,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的治則已基本成為本病的主要治則,取得了較好的效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