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中國醫藥網 | ![]() |
醫藥招商 | ![]() |
醫藥資訊 | ![]() |
企業大全 | ![]() |
醫藥站點 | ![]() |
產品供求 | ![]() |
醫藥搜索 | ![]() |
醫藥研發 | ![]() |
醫藥展會 | ![]() |
醫藥人才 | ![]() |
醫藥論壇 | ![]() |
![]() |
|
||
|
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
謝氏遣方用藥,雖有所宗,但不為前人之法所囿,多獨具匠心。嘗云:“治病者,要在法多而用專,能識其變,方能通其用,萬不可執一端,以概其余!敝x氏雖兼通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而對溫病之診治與雜病之調理,尤為擅長。今選其部份醫案如下,以見一斑。 一、濕溫 案一、錢×,2月24日初診。 發育之年,肝木漸旺,近又感受時邪,身熱綿延月余,胸阻脘悶,咳嗆泛惡,耳聾肢搐,兼之齒衄,舌苔灰膩而堅,脈來郁數不揚,肌膚燔灼;病屬濕蒙于外,熱伏于中,壅塞三焦肺胃氣營之間,恐傷及正陰,薰蒸心包,有神昏痙厥之虞;亟擬開泄之法,以冀轉捩。 炒香豆豉9g 川貝、象貝母(各)9g 嫩前胡4.5g 光杏仁9g 香青蒿9g 半夏4.5g 左金丸1.8g(杵包) 鮮佛手4.5g 方通草2.4g 嫩鉤藤尖9g(后入) 淡竹茹9g 二診:2月25日。兩進開泄宣化之法,發熱輕減,肌膚灼熱、胸悶泛惡稍折,灰白膩苔轉為灰黃,咳嗆不多,耳聾肢搐未退,齒衄轉為鼻衄,腰來軟數,時作囈語,腹脹切之痛,大便不通;濕蘊熱伏,不能外達,仍有逆傳心包之虞;再從前法,參以清心潤燥之品。 淡豆卷12g 茯苓、茯神(各)9g 香青蒿9g 嫩前胡4.5g 嫩鉤藤尖(后入)9g 左金丸1.8g(杵包) 京赤芍4.5g 川枳殼6g 野薔薇9g 瓜蔞皮9g 干茅根1.5g(先煎) 淡竹葉竹茹(各)6g 三診:2月27日。迭投清宣泄化之品,齒、鼻之衄次第而愈,舌尖膩苔略化,舌根仍堅膩不退,晡熱如故,熱時仍覺脘悶懊nao,腹中脹,大便結,睡寐仍少,耳聰未復,脈來弦細而數,兩尺沉取無力。三焦遏伏之濕熱,以能泄化為上,若從少陽樞轉而解,亦為中策;再擬和解通化。 柴胡(水炙)1.5g 香青蒿6g 嫩前胡4.5g 鮮橘皮3g 酒黃芩4.5g 陳佩蘭梗4.5g 杏仁、蔞仁(各)9g 川枳殼4.5g 半貝丸9g(包) 左金丸1.2g(包) 黑山梔6g 赤苓9g 枇杷葉9g(水炙,包) 淡竹葉、竹茹(各)4.5g 四診:3月2日。兩進和解通化,昨兼按摩導引,大腑逐日見通,腸胃濁氣得以下泄,晡時寒熱亦罷,入暮酣睡逾恒,今日膚表幾無熱度,脘悶懊nao亦隨之大減,舌尖漸現絳色,苔仍灰膩而濁;癥情似可從清宣泄化一路得手,但正氣已傷,乘機撫之;擬分清化濁為治。 半貝丸9g(包) 青蒿梗9g 黑山梔皮6g 建蘭葉6g 生米仁12g 光杏仁9g 方通草2.4g 赤茯苓9g 生谷芽、生麥芽(各)12g(煎湯代水煎藥) 瓜蔞皮9g 淡竹茹9g 枇杷葉9g(包) 五診:3月4日。連日熱退癥平,今晨又復微見熱度,脈濡軟小數,舌苔邊尖微紅,中央及根部仍膩,上面微罩灰黑,惟黑色易退易生,大便又四日未行;此邪濁逗留于深幽之處者,未盡下達,遂致胃納不開,慎防久延,又增變端;再擬通化滌腸之法,兼以宣肺之品。蓋肺司出入,欲三焦之邪濁盡去,非得啟此門鑰,無以搜索如意也。 川厚樸花2.4g 青蒿梗6g 干蘆根9g(去節) 黑山梔仁4.5g 杏仁、米仁(各)12g 川貝(炒黃)12g 生紫菀1.5g 川枳殼4.5g 瓜蔞皮9g 麻仁丸12g(杵包) 赤苓9g 枇杷葉9g(去皮,包) 生谷芽、熟谷芽(各)15g(煎湯代水煎湯)。 六診:3月5日。進通化滌腸之品,大便雖未得通,而浮垢膩苔已去其大半,僅余薄黃而微帶灰色,體溫已平,肌膚易汗,脘中微覺悶阻;邪濁尚未盡從下達,而正陰已傷;再于通潤品中加入扶養,俾腸曲蘊邪廓除為盡。 米炒西洋參1.8g 佛手上黃皮2.4g(上二味另燉沖) 水炙黃芪皮2.4g 新會皮(炒)4.5g 川貝(炒黃)9g 熟米仁9g 杏仁、蔞仁(各)9g 麻仁丸9g(包) 方通草2.4g 赤茯苓9g 陳蒿梗9g 枇杷葉9g(炒香,包) 連須生谷芽、熟谷芽(各)15g(煎湯代水煎藥)。 七診:3月7日。扶養正陰,潤滑通化大便,迭次排泄頗暢,昨晨仍微有寒熱,入晡退清,舌質轉化微紅,根苔僅余薄白,脈左關微弦,兩尺細軟,眠寐因晝多則夜少;邪濁初化,陰陽失和,交紐失常;再擬清養和化,以靖余波。 料豆衣12g 半貝丸9g(包) 水炙桑葉4.5g 建蘭葉尺許(剪斷) 資生丸9g(包) 炒銀花4.5g 野薔薇花3g 水炙遠志肉4.5g 橘白、橘絡(各)4g 淡竹茹4.5g 茯苓、茯神(各)9g 枇杷葉9g(去毛,炒香,包) 生谷芽、熟谷芽(各)40g(煎湯代水煎藥)。 八診:3月8日。昨進清養和化法,今日熱度未來,食欲漸啟,脈來細數,舌苔微白,腹部動脈仍或跳動;郁遏之邪濁雖經反復搜剿而初有退機,惟脾陽不振,則余濕終易留滯,眠寐晝多夜少,陰陽未得交紐;再擬半夏秫米湯合枳術丸法,以運土和胃,調息陰陽。 半貝丸12g 北秫米9g(與前藥同打,包) 甜白術2.4g 米炒枳殼1.5g 焦白芍4.5g 料豆衣9g 橘白、橘絡(各)2.4g 水炙遠志肉4.5g 建蘭葉尺許 茯苓、茯神(各)9g 生谷芽、熟谷芽(各)15g(煎湯代水煎藥)。 九診:3月12日。迭進運土和胃,調息陰陽之劑,六脈已歸平靜,但細軟少力,舌苔前半已化,后半亦薄,漸能納稀粥,眠寐漸安,皮膚清涼,微汗溱溱;綜論病況,邪濁已次第退清,惟病久瘦甚,欲其恢復,須藉胃納充旺,運化精微漸資營養;此時萬難驟補,防其阻礙消化也。 吉林人參須2.4g 料豆衣9g 焦白芍6g 炒棗仁9g 水炙遠志肉4.5g 橘白、橘絡(各)2.4g 春砂殼2.4g 飯蒸于術4.5g 夜交藤9g 炒澤瀉4.5g 茯苓、茯神(各)9g 蓮子芯9g 炒秫米9g 焦谷芽9g 按:本例病已月余,始就診于謝氏。觀其癥狀,已見神昏囈語、高熱抽搐、鼻衄、齒衄等癥,設胸無成竹,措施失當,殊有神昏痙厥之虞。謝氏即據咳嗆、大便不通作為本證之綱領,故通大腑以資泄化邪濁,開肺氣以資通利腸腑,化濕則芳香輕清而不傷陰,逐津則滋潤和順而不損正;繼則邪濁化而現陰傷津虧之兆,乃藥隨證轉而以養陰生津為法,然猶注意護脾胃,防滋膩,故用西洋參必以米炒,取川貝而舍斛、麥。最后諸癥悉退,全見虛候,則扶正培元為要,故以參、術、陳、苓以培土健脾,澤瀉、通草以分化余濁而瘳。綜觀全案,既無剛燥傷陰之弊,又少滋膩礙濕之嫌,把握有定,層次不亂。 二、感冒 案二、顧孩,12月6日。 傷風咳嗽,發熱不退,肌表易汗,舌苔干白,脈數,指紋紫,小溲短少;治宜宣通肺氣,疏解表邪。 凈蟬衣1.5g 冬桑葉3g 嫩前胡4.5g 熟牛蒡子6g 象貝母9g 焦瓜蔞皮4.5g 塊滑石9g 白蔻仁1.5g 方通草1.5g 生米仁9g 焦谷芽、焦麥芽(各)9g 案三、蔡××,12月19日。 感受時邪,咳嗽不暢,寒熱不揚,胃呆胸悶,腰酸如折,舌苔灰膩;治以疏和肺胃,兼化濁邪。 淡豆豉12g 陳佩蘭4.5g 陳青蒿4.5g 嫩前胡6g 光杏仁9g 象貝母9g 仙半夏4.5g 炒竹茹4.5g 左金丸9g(包) 陳佛手4.5g 桑寄生9g 西秦艽4.5g 川貝(炒黃)6g 白蔻殼1.8g 案四、劉××,12月1日。 感受時邪,傷風鼻塞,寒熱不清,咽喉紅痛,脘悶額熱,不食不便,已經三日,苔薄膩,脈浮而郁;治宜疏和肺胃,宜解表邪。 大豆卷12g 熟牛蒡子9g 嫩前胡4.5g 薄荷葉3g 象貝母9g 廣郁金4.5g 射干4.5g 瓜蔞皮4.5g 江枳殼4.5g 竹瀝半夏6g 左金丸9g(包) 陳皮4.5g 按:傷風感冒,本屬小候,疏風解表乃為大法,謝氏治此,雖本于疏解,但不忘化濕。而化濕之法,亦有多端,如顧案之用滑石、通草,以行水滲濕;蔡案之用佩蘭、蔻殼,以芳香宣化;劉案之用陳、夏、枳殼,以理氣燥濕;癥情既有區別,用藥豈能雷同。謝氏之用化濕法,應變殊多,上述三案,僅略舉其例。 三、虛損 案五、胡××,6月10日。 年甫弱冠,胸脘迫窄,痰涎常滯,咳嗆易作,舌苔粘膩不化,遺泄頻仍,初有夢而后無夢,形體羸瘦,精神頹散;心腎久虧,君相之火不藏;肺有痰濕,未宜偏補,丸方緩調。此所謂益其虛而齊其實也。 大熟地150g 煅牡蠣150g 黑料豆12g 女貞子30g 粉丹皮45g 川黃柏45g 建澤瀉60g(鹽水炒) 車前子90g(鹽水炒) 云茯苓60g 焦白術60g 菟絲子120g(鹽水炒) 炒米仁150g 遠志苗45g 川貝母45g 抱木茯神60g 湘蓮子(連心)150g。 上藥共為細末,以肥玉竹60g煎湯泛丸,如梧桐子大,每晚淡鹽湯送下9g。 按:虛損久咳,夢遺滑泄,固當責之嬌臟虧損與心腎不藏,然形體羸瘦,精神頹散,則又與后天之滋生有關。謝氏以丸劑緩圖之,誠得治慢性病癥之要法,方中參以苓、術、米仁、蓮等健脾益氣之品,尤為要妙,且諸品有補益之功而無溫燥之弊,遣方用藥,確有分寸。 四、腫脹 案六、趙××。 初診:10月16日。童年感受濕邪,痰濁內阻,右手足腫脹掣痛,面部亦浮,二脈不勻;癥勢甚重,先與疏和經絡,兼化痰濁。 清水豆卷12g 嫩白前4.5g 光杏仁9g 生米仁12g 廣郁金4.5g 江枳殼4.5g 炒僵蠶9g 炙雞內金4.5g 白蒺藜9g 赤小豆15g 陳皮4.5g 全當歸4.5g 二診:10月17日。進疏肺化痰之劑后,右手腫脹輕減,面浮亦減,右足仍酸,二脈微而較勻;體氣素弱,得此重癥,仍須防變;再從前法加味。 福橘絡4.5g 嫩白前4.5g 光杏仁9g 生米仁12g 赤小豆15g 白蒺藜9g 炒竹茹4.5g 炒僵蠶9g 懷牛膝9g 廣郁金4.5g 江枳殼4.5g 象貝母9g 旋覆花4.5g (包) 三診:10月19日。再和經絡,右足輕減,右手又酸,右體紅疹透發,皮膚作癢;郁邪有外達之機;仍宜疏化。 嫩前胡4.5g 光杏仁9g 生米仁12g 炒僵蠶9g 福橘絡4.5g 炒竹茹4.5g 赤小豆12g 廣郁金4.5g 象貝母9g 炒萊菔莢4.5g 生谷芽、熟谷芽(各)9g 四診:10月21日。面色萎黃不退,右手足酸痛腫脹均減;濕邪內阻,氣血不充;再以丸方緩調之。 光杏仁36g 生米仁48g 白蒺藜36g 炒僵蠶36g 福橘絡18g 廣郁金18g 西秦艽18g 江枳殼12g 春砂仁末12g 懷牛膝24g 甜冬術24g 赤茯苓36g 全當歸18g 象貝母36g。 上藥研細末,糊丸,如梧桐子大,日服3次,每服6g,用淡鹽湯送下。 按:本例初診時病勢甚重,先用疏絡化痰輕靈之劑;面浮肢腫即見輕減,三診時,疹透膚癢,邪濕得以外達,終以丸方調理而愈。尤可注意者,方中前用雞內金、谷芽,后用冬術、茯苓等,于此可見謝氏在診治中對脾胃之重視也。 五、月經不調 (1)衍經 案七、江×,12月1日。 經水過期未至,肝陽上升,頭昏目眩,痰濁內阻,鼻酸舌膩,胸悶氣滯食少,四肢無力;治宜化濁和中。 老蘇梗4.5g 制香附4.5g 白蒺藜9g 嫩鉤藤尖9g 鹽半夏6g 左金丸0.9g(包) 姜竹茹4.5g 白蔻仁2.4g 龍膽草0.6g 海浮石9g 陳皮4.5g 煅石決明9g 代代花2.4g 案八、裘×。 陰虛血少,不能養肝,肝火上升,頭昏心悸,胸悶食少,月事不調,大便艱結,舌中干黃,脈來弦數;先與調和肝胃。 料豆衣9g 杭白芍9g 左金丸1.5g(包) 炒川貝9g 橘白、橘絡(各)3g 炒枳殼4.5g 嫩鉤尖6g 綠萼梅3g 鮮檸檬9g 二診:調和肝胃,膩苔略薄,頭昏心跳,食少便堅未除;從前法加味。 料豆衣9g 焦白芍9g 左金丸1.5g(包) 江枳殼4.5g 炒川貝9g 橘白、橘絡(各)3g 姜汁炒竹茹9g 綠萼梅3g 方通草3g 鮮檸檬9g 三診:調和肝胃,已見效機,頭昏心跳諸恙均減,經水來臨,血瘀并見;陰虛血虧之質,須防肝強肆虐,沖任不調;治以柔養為法。 當歸身9g 杭白芍9g 料豆衣9g 醋炒柴胡2.4g 梔子仁9g 牡丹皮6g 廣郁金4.5g 香附末6g 炒白術6g (2)經期超前 案九、周×,10月27日。 素體虛弱,肝木偏亢,經期超前,色淡不鮮,頭目眩暈,肢節酸楚,舌苔黃膩,口和不渴,脈來弦滑;宜疏肝以化濁邪。 臺參須1.5g 黃芪皮4.5g 廣郁金4.5g 白蒺藜9g 嫩鉤藤尖9g 陳皮4.5g 炒竹茹4.5g 炙蘇子4.5g 絲瓜絡4.5g 福橘絡1.5g 夏枯草4.5g。 按:謝氏治婦女經水淋漓、經期紊亂等癥,頗為應手。綜觀其調經諸方,無不著重于肝。如江案之用龍膽瀉肝,周案之用夏枯草等以平肝;尤以裘氏案例,初復診均以平肝、疏肝為法,而不亟亟于行血調經,藥后肝陽得平而氣機得舒,血脈自和,經水自通,終以加味逍遙散調理而收全功。方藥似屬平凡,其理法頗精。 案八、裘右。 陰虛血少,不能養肝,肝火上升,頭昏心悸,胸悶食少,月事不調,大便艱結,舌中干黃,脈來弦數;先與調和肝胃。 料豆衣三錢 杭白芍三錢 左金丸五分(包) 炒川貝三錢 橘白橘絡(各)一錢 炒枳殼錢半 嫩鉤尖二錢 綠萼梅一錢 鮮檸檬三錢 二診:調和肝胃,膩苔略薄,頭昏心跳,食少便堅未除;從前法加味。 料豆衣三錢 焦白芍三錢 左金丸五分(包) 江枳殼錢半 炒川貝三錢 橘白橘絡(各)一錢 姜汁炒竹茹三錢 綠萼梅一錢 方通草一錢 鮮檸檬三錢 三診:調和肝胃,已見效機,頭昏心跳諸恙均減,經水來臨,血瘀并見;陰虛血虧之質,須防肝強肆虐,沖任不調;治以柔養為法。 當歸身三錢 杭白芍三錢 料豆衣三錢 醋炒柴胡八分 梔子仁三錢 牡丹皮二錢 廣郁金錢半 香附末二錢 炒白術二錢 (2)經期超前 案九、周右,10月27日。 素體虛弱,肝木偏亢,經期超前,色淡不鮮,頭目眩暈,肢節酸楚,舌苔黃膩,口和不渴,脈來弦滑;宜疏肝以化濁邪。 臺參須五分 黃芪皮錢半 廣郁金錢半 白蒺藜三錢 嫩鉤藤尖三錢 陳皮錢半 炒竹茹錢半 炙蘇子錢半 絲瓜絡錢半 福橘絡五分 夏枯草錢半 按:謝氏治婦女經水淋漓、經期紊亂等癥,頗為應手。綜觀其調經諸方,無不著重于肝。如江案之用龍膽瀉肝,周案之用夏枯草等以平肝;尤以裘氏案例,初復診均以平肝、疏肝為法,而不亟亟于行血調經,藥后肝陽得平而氣機得舒,血脈自和,經水自通,終以加味逍遙散調理而收全功。方藥似屬平凡,其理法頗精。 |
|||||||||||||||
![]() |
關于公司 | 網站簡介 | 服務項目 | 領導關懷 | 媒體報道 | 技術支持 | 意見反饋 | 法律聲明 | 友情鏈接 | 聯系我們 | ||||
![]() |
||||
|
||||